八九年春,A大十几位同学举办了一场春游活动。
地点定在离京城一百多公里外的山上,周六晚上他们一起住在了老乡家里。
因为同学们的各自的行程不同,所以周日分为了两波人行动。
一队周日上午返程,一队继续游玩,周日下午再返校。
其中有一位姓吴的学姐,在参与两边活动衔接的时候落单了。
两边的同学都以为她在对面那一拨,直到第二天,周一上课时,大家才发现人丢了。
通知家长后,大家先是在校园寻找无果,随后几个参加了郊游的同学,带学姐的父母到郊游的地方继续寻找。
警方和学姐的父母同学找遍整个山头都没有找到,直到学姐失踪后的第三天,一位当地老乡在半山腰处看到疑似的衣物。
当大家赶到时,发现学姐已经没了生命体征。
苏渺心脏突然“砰砰”跳起来,不会吧?都姓吴……都是八九年,都是在山上失踪……
不会的!不会的!那是上半年发生的事情,现在已经是下半年了,而且那是班级组织的活动,不是飞鹰社组织的,应该不会是同一个事件。
苏渺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,不要自己吓自己。
半个小时过去了,一行人开始下山。
与上山时的兴奋劲儿不同,因为同伴的走丢,让队伍陷入了低气压。
在下山的蜿蜒山路上,他们没有碰来寻找走失社员的其他社员们。
只有偶尔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一两声,呼喊那位社员名字的声音,打破山间的寂静,却也让大家内心更加不安与焦急。
也许是在这个路线上没有找到人,所以扩大了范围到别处去找了。
队伍中,一位同学满脸担忧,忍不住向身旁经验丰富的老社员询问道:
“学长,我们要不要跟着一起喊?我们人多声音大,没准学姐就听到了。”
老社员神色凝重,摇了摇头,耐心解释道:
“这么多人一起喊反而杂乱,在山里找人,不仅要让她听到我们的声音,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接收到她的回应。
这样才能确定她的位置,顺着声音找到她,施以援助。
所以喊人也是有技巧的,喊几声,停下来听一听,换一个位置再喊。
你们不要担心,下山后,我们立即去报警请求公安通知的帮助,会没事的。”